2023/7/27

您真的想瘦嗎?減重的心態與挑戰



減重,或者任何的變革,最難的不是方法而是心態。

過了最初滿心期待熱血的階段後,接著心裡會出現各種否定和質疑。

「健康的原形食物,好像沒有很好找,也比較沒那麼好吃?」

「醫師、營養師說了好多,看起來有點複雜,有沒有比較簡單的做法?」

「我今天好累了,工作忙翻了,讓我休息一下明天再來飲食控制」

「感覺也努力好久了,怎麼體重都沒什麼變?還要再堅持下去嗎?」

「減重藥物要花不少錢,比食物還貴耶」


夠痛的點

您真的想瘦嗎?原因是什麼?有什麼是體重或身材帶來的痛苦不便?痛點要夠痛,對自己夠誠實,才能是真正的推力。

「衣服好緊,穿起來像綁粽子」

「健檢報告滿滿的紅字,看了有點擔心」

「爬一層樓梯就好喘」

「被捷運的乘客誤會是孕婦,好意讓座」

「家裡有長輩心肌梗塞住院,害怕像他一樣」


夠深的渴望

瘦下來有那麼美好嗎?您真正心中的期待和憧憬是什麼?和寫出痛點一樣,誠實面對自己的真正渴望,才能作為有效的拉力。

「我想要看起來成功自信」

「我想要臉不紅氣不喘跑個三千公尺」

「我想要在海邊秀出漂亮的線條、大方穿上比基尼」

「我想要偶爾可以放心吃點美食,不用帶著罪惡感」

盤點自己的推力和拉力,兩者都夠強,才能持續長遠。


願意付出什麼代價?

理性上,每個有意願到減重門診的求診者,應該都是有意願的吧?但人在立下心願時,往往過度放大結果的美好,而忽略了過程中要付出的辛苦代價。

  • 每週花 2 個晚上去健身房
  • 吃飯時走到 600 公尺遠的健康餐廳
  • 自己花時間採買和下廚,處理廚餘垃圾
  • 看電影時用茶或咖啡取代可樂爆米花
  • 瘦下來之前不買新衣服穿
  • 大家合訂飲料時婉拒
  • 早 30 分鐘起床走路通勤上班
  • 每月的運動和食物開銷增加 5000 元

考慮付出時,合理和漸進也是重點。今天起戒含糖飲料、每餐吃的蔬菜量佔配菜一半以上是合理的;今天起每餐只吃生菜沙拉配雞胸肉、下個月去跑鐵人三項是不合理的。

想清楚代價,了解一切不是憑空得到的,執行起來才不會太快覺得氣餒。而且事實往往比想像中仁慈,很多時候最糟的狀況、最重大的代價都是存在預期的想像,實際執行反而沒那麼辛苦。


意志力會耗竭,所以儘量減少選擇決策

每一次大腦要選擇決策,都要消耗掉一些意志力。意志力就像肌肉耐力一樣,是會被用完的,而且在漫長而辛苦的一天過後,要靠意志力來維持減重規劃,幾乎都會失敗。

那要怎麼不靠意志力決策,但又能確保選對?就要事先想好各種情境下的決策,到時候遇到,只要去執行就好。

只要渴了,我就一律喝氣泡水」

只要同事合訂飲料,我就一律點無糖紅茶」

只要睡前肚子餓,我就一律泡杯蛋白粉」

只要覺得壓力大想吃零食,我就一律休息十分鐘,聽兩首歌」

只要吃自助餐,我就一律先拿蔬菜和蛋」

只要吃火鍋,我就一律用醬油取代沙茶醬」

習慣無法被消除,但可以被改寫。例如喝飲料的習慣,其實是為了得到解渴的獎勵。在不改變獎勵的前提下,試著抽換過程中的行為,只要最後的目標同樣有達到,就有機會改寫原本習慣。


延伸閱讀

大人學 有效自我改變的系統化做法

2023/4/29

免費健檢到自費篩檢:成人健康檢查全攻略



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檢查項目,是保護身體健康的關鍵。本文將介紹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健康檢查資訊,並分析自費檢查的建議項目,提供制定最佳健康檢查計劃的攻略。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提高治療成功率。健康檢查還可以讓您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採取更適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措施。建議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健康檢查,以及時發現和預防疾病。


免費健康檢查的福利

免費健康檢查只要年滿 40 歲就可以做。國民健康署提供一系列免費的健康檢查,對於 40 歲以上的民眾,每三年可以進行一次免費健康檢查,內容包括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尿蛋白等。對於 65 歲以上的民眾,各地縣市政府更提供額外的補助,例如甲狀腺功能、心電圖、胸部X光檢查等利多方案。

免費癌症篩檢有助於及早發現常見癌症。國民健康署針對常見癌症提供免費篩檢,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和大腸直腸癌。這些免費篩檢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的癌症,提高治療成功率。

免費健康檢查的資格及檢查項目,可能會隨政策變動而調整,因此建議您定期查閱國民健康署的官方網站,以獲得最新資訊。此外,在接受檢查時,請務必遵循建議與指示(例如抽血前保持 8-12 小時的空腹),以確保檢查的準確性。


自費健康檢查的選擇

除了免費健康檢查之外,自費健康檢查項目可提供更詳細的資訊,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至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檢查項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

  1. 特別擔心的事情: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選擇對應的項目。例如有抽菸史就可加強肺癌的篩檢,有病毒性肝炎則建議要做肝癌的相關檢查
  2. 一般族群的癌症死因:依據國人常見的癌症死因,選擇相對應的檢查。各疾病盛行率與死亡率不斷變化,可參考衛福部每年公佈的十大死因與十大癌症死因
  3. 家族病史: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應注意相關檢查。家族史反映了家人共同的生活型態風險,也反映了可能的基因突變

國人去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肺癌佔據第一。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使用較低劑量的輻射,可早期偵測小至 0.2 公分的結節和腫瘤,有助於及早發現肺癌。乳癌可考慮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乳房組織的異常,提高治療成功率。

抽菸喝酒與嚼檳榔等高風險族群,應進行口腔黏膜檢查。要及早發現腸胃道腫瘤,可考慮接受上消化道泛內試鏡檢查與大腸鏡,若能搭配麻醉鎮靜舒眠,檢查過程就像睡了場好覺。


超音波快速實惠

超音波由於無痛安全、不具侵入性、無放射線,被廣泛運用到健康檢查之中。從頭到腳,常用於檢查甲狀腺、頸部淋巴、乳房、心臟、肝膽脾、腎臟、前列腺、子宮卵巢等部位。

超音波也有一些限制,例如胰臟位處較深層,與體表之間隔著腸胃內的空氣,超音波的傳遞會減弱許多,所以很難用超音波得到胰臟的清楚影像。男性的前列腺和女性的子宮卵巢,需要先等到膀胱充滿尿液才容易得到清楚影像,或者也可改做經直腸或經陰道的超音波,免去漲尿的不便。


進階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能帶來豐富的解剖學結構資訊,在癌症的篩檢極具價值。電腦斷層(CT)使用X光技術,360 度環形拍攝身體每個切面並加以重組,不用開膛剖肚,就能透視人體結構。近年盛行的心臟電腦斷層技術,經由注射顯影劑呈現出心臟冠狀動脈的形態,標定狹窄位置,宛如虛擬心導管檢查。

磁振造影(MRI)是用強磁場偵測身體的水分子,所以不像電腦斷層有輻射暴露的缺點,且對於身體的軟組織可以用各式成像技術增強解析度,分辨出正常異常組織的差異,是高階健檢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

磁振造影的缺點是檢查時間會比電腦斷層長許多,也代表受檢者需要忍受數十分鐘靜止不動,躺在狹窄的儀器裡,伴隨低頻的噪音。為了得到更清晰的成像,不論 CT 或 MRI 都可能需要接受顯影劑注射,因此腎功能與過敏史都要納入考慮。


單做腫瘤標記較不具代表性

腫瘤標記的原始應用是追蹤腫瘤治療後是否復發,以協助醫師及早偵測並治療。健康檢查常會包含腫瘤標記的選項,然而有些腫瘤標記即使在沒有腫瘤的狀況下仍可能上升(如吸菸會使 CEA 上升,子宮內膜異位症會使 CA-125 上升,消化道的發炎會使 CA-19-9 上升等),且癌症患者的腫瘤標記也可能正常,因此不能單由腫瘤標記來篩檢癌症。

但腫瘤標記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例如檢查到前列腺特異抗原(PSA)上升,且游離前列腺抗原(free PSA)佔比不高,則需懷疑前列腺癌的可能,並進行後續相關檢查。又例如B型或C型肝炎的患者,若測到甲型胎兒蛋白(AFP)上升,要很小心肝癌的問題。

2023/3/25

如何系統化評估健檢報告?看看美國總統拜登



2023 年 2 月,白宮公布了一份重要的報告,引起全球的關注。這份報告詳述高齡 80 歲美國總統拜登的健康狀況,記錄了他的各種檢驗檢查,以及全身器官系統的評估。一個國家元首的健康報告,往往會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討論,其實對個人而言,健檢報告也是了解自己醫療問題的重要資訊。

通常一份理想的健康檢查報告,會根據器官系統的順序層級來呈現,以確保評估時不會有所遺漏。更重要的,是從各種結果中分析最核心的問題,並給予適合的建議。依據這個原則,可以為拜登總統的報告整理出以下重點:


影像學檢查

眼科檢查(含散瞳眼底鏡檢):未發現青光眼、視網膜及黃斑部病變、沒有明顯白內障。

口腔X光檢查:顯示牙齒狀況正常。

心臟超音波檢查: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無任何心臟瓣膜問題。

整體而言,除了退化性病變和脊椎關節炎外,其他所有影像學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而脊椎退化的問題也沒有造成神經壓迫。


實驗室檢驗

報告內並未詳述每項檢驗的實際數值,只有說電解質、血中尿素氮與肌酸酐(可用於評估腎臟功能)、蛋白、肝臟酵素、血球計數、維生素D與鎂離子皆在正常範圍。

由於拜登總統有服用降血脂藥物,所以報告中特別詳列了血脂檢查的數值如下:總膽固醇為 115  mg/dL,三酸甘油酯為 87 mg/dL,高密度脂蛋白為 46 mg/dL,低密度脂蛋白為 58 mg/dL。這些數值均處於正常範圍內。


器官系統評估

眼科:近期接受眼科檢查,眼部健康狀況良好。

口腔:口腔健康狀況良好,正在定期進行牙科檢查。

心臟血管系統: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正在穩定治療中。高血脂症,正在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呼吸系統:曾感染新冠病毒,已康復且沒有長期後遺症。

消化系統:偶爾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正在服用制酸劑治療。

泌尿生殖系統:膀胱和腎臟正常。

神經系統:脊椎退化性病變導致步態僵硬,穩定狀態,正在進行物理治療。足部有輕度感覺性周邊神經病變,症狀穩定沒有惡化,正在接受治療。

皮膚系統:曾有多處皮膚癌切除手術,也定期接受皮膚檢查。


用藥狀況

Apixaban:用於預防心房顫動可能會產生的血栓。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是一種心臟節律異常,可能會導致血液在心臟內凝結,並形成血栓,進而引起腦中風或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Apixaban 是一種新型抗凝血劑,可以防止血栓形成,進而降低中風的風險。

Rosuvastatin:用於治療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可能導致粥狀動脈硬化、心臟病、中風等嚴重問題。Rosuvastatin 可以阻斷低密度膽固醇的合成,減少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Fluticasone/Azelastine 鼻噴劑:可以減輕鼻腔充血過敏等不適症狀。季節性過敏是一種由花粉、塵蟎等引起的過敏反應,會造成噴嚏、流鼻涕和眼睛癢等症狀。Fluticasone 是類固醇,Azelastine 是抗組織胺,兩者都能緩解這些過敏問題。 

Fexofenadine:用於治療季節性過敏,減輕打噴嚏、流鼻涕和眼睛癢等症狀。在美國這個藥可以直接至藥局購買,不需經由醫師處方。

Famotidine:用於治療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可看成是胃酸對食道的化學灼傷,這個藥能減少胃酸產生,是很常見的胃食道逆流用藥,同樣在美國不需經由醫師處方。


整體評估

拜登總統的心房顫動目前穩定,血脂也經由服藥得到控制。胃食道逆流、季節性過敏和輕微的周邊神經病變等問題,都得到了妥善治療,沒有對健康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拜登在 2022 年感染新冠病毒,但屬輕症;他的腳和脊椎有些感覺神經和退化問題,正接受物理治療和運動改善,狀況穩定。

從報告中,不難發現即使身為美國總統,他的年紀該遇到的健康狀況也和其他平凡人無異,而他使用的藥物、接受的檢查檢驗,台灣大多初具規模的醫院都有能力提供。只要記得定期追蹤健康狀態,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處理,在台灣也能得到堪比美國總統的醫療照護。

2023/2/1

解讀連續血糖監測 (CGM) 報告


CGM 數值是由埋在皮下的軟管,測定組織液葡萄糖濃度而得,雖然準確度略低於指尖血糖數值,但可以密集測量,免除反覆扎針測血糖的不便。另外由上升的趨勢可以辨識進食對血糖的影響,進而學習選擇較適合的食物。

CGM

TIR 達標時間 (Time In Range)

表示在所有監測時間當中,達標(70-180 mg/dL)之時間長度百分比,最好要在 70% 以上。這個數值越高,表示血糖控制得越理想。

TBR 低於範圍時間 (Time Below Range)

表示在所有監測時間當中,血糖低於 70 mg/dL 之時間長度百分比,最好要在 4% 以下。這個數值越高,表示處於低血糖風險時間越長,老人尤其需要小心。

TAR 高於範圍時間 (Time Above Range)

表示在所有監測時間當中,血糖高於 180 mg/dL 之時間長度百分比,最好要在 25% 以下。這個數值越高,表示處於高血糖時間越長。

GMI 葡萄糖管理指標 (Glucose Management Indicator)

相當於由血糖推導出的醣化血色素值。

GV 葡萄糖變異數 (Glycemic Variability)

可以由標準差 (SD) 或變異係數 (CV) 推導而來,表示血糖上下起伏的程度多寡,應在 36% 以下

血糖中位數

圖形中最粗的曲線,表示在一天的各個時間點,血糖分佈的中間值。


Diabetes Care. 2019 Aug;42(8):1593-1603.

2023/1/26

口服腸泌素 Semaglutide 的重要臨床研究



Semaglutide 是唯一兼具口服與注射劑型的腸泌素。原理是模仿 GLP-1 的結構達到延緩胃排空、抑制食慾、促進餐後胰島素上升、抑制升糖素等功效。臨床研究發現對減重與血糖控制都有效。

口服 Semaglutide 的臨床研究

2023/1/14

為什麼降血糖藥 Tirzepatide 可以減重?目前有哪些重要大型臨床研究?


Tirzepatide 模擬人體進食後產生的 GIP 和 GLP-1,讓身體覺得現在已經飽了不想再吃,達到熱量赤字。

Tirzepatide-GIP-GLP1

2022/11/6

ACLS megacode 重點與總流程 ( 2022 更新 )


真實情況下,沒有標準病人,處理方式也更細膩。所幸在 ACLS 術科測驗的世界,只要有正確的操作,就能出現預期的結果。

這份流程根據 ACLS 2020 的重點所整理,預設使用雙向電擊去顫裝置(小藍),簡化焦耳數和藥物種類劑量,以便在術科測驗前快速複習,考場中可以說出正確的答案。


2022/10/4

解讀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LDCT 報告



為何要做這個檢查

早期的肺癌在胸腔X光上通常是看不出來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 LDCT 可記錄胸腔的立體構造,是偵測肺部結節與肺癌最理想的工具,能辨識小至 1-2 mm 的結節。

低劑量指的是做一次檢查,接受到的輻射可低至傳統肺部電腦斷層的五分之一,已接近每年環境中的輻射背景值。

檢查如何進行

這是一個滿快就能完成的檢查,從實際躺在檢查檯到完成影像記錄,通常可在五分鐘之內完成,而且不會痛、檢查前不必禁食、不用打顯影劑、沒有侵入性。

報告的解讀

LDCT 會篩出不少並非肺癌的肺部小結節,有時這些報告未經過醫師實際說明,反而帶給受檢者不必要的恐慌。因為求診者實在太多,台大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就曾公告聲明,只接受大於 0.6 公分肺部結節患者的加號。

結節越大越不好嗎?數目越多越不好嗎?為了統一報告的格式,美國放射醫學會提出了針對此檢查的統一報告格式標準 Lung-RADS,方便臨床醫師為受檢者提供進一步追蹤的建議。臨床常見的報告結果列舉如下:

1級(陰性):未發現結節,或具有某些特定鈣化型態,可判定為絕對是良性的結節

2級(良性):以下都可視為良性,建議一年後追蹤肺部電腦斷層即可

  • < 10 mm 之肺裂淋巴結
  • < 4 mm 之新發現實質結節
  • < 6 mm 之過去曾發現到的實質結節
  • < 6 mm 之部分實質結節
  • < 30 mm 之非實質毛玻璃結節,或雖然在 30 mm 以上但成長緩慢之毛玻璃結節
  • 曾被判為3級,但三個月以上無變化之結節

3級(可能為良性):建議六個月後追蹤肺部電腦斷層

  • 6-8 mm 之實質結節
  • 4-6 mm 之新發現實質結節
  • ≥ 6 mm 但實質半徑 < 6 mm 之部分實質結節
  • ≥ 30 mm 之非實質毛玻璃結節

4級又細分為ABX三種,字母排序越後面代表惡性腫瘤的嫌疑越大,需要更密集的追蹤,也可能需要其他診斷工具的輔助;另外為了使分類完整,還包括0級(資訊不足)和S級(其他非肺癌之有意義發現)。

公費篩檢

臺灣是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從 2022 年起,下列之肺癌高風險族群,皆可至合約院所接受 2 年 1 次之公費篩檢:

  1. 50 至 74 歲男性或 45 至 74 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 50 至 74 歲吸菸史達 30 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 15 年內者

2022/7/17

十大癌症死因的篩檢 (2022)


110 年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 (1)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2) 肝和肝內膽管癌 (3)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4) 女性乳癌 (5) 前列腺癌 (6) 口腔癌 (7) 胰臟癌 (8) 胃癌 (9) 食道癌 (10) 卵巢癌。本文介紹這些癌症的篩檢工具,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常有病人有呼吸道症狀,希望醫師安排胸部X光,看一下有沒有「長東西」,但這個要求並不太實際。胸部X光就能診斷的肺部惡性腫瘤,往往已經屬於疾病的中晚期,對治療的幫助有限。而一張正常的胸部X光,也不是沒問題的保證,更糟的是會帶來錯誤的安全感。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21 年的最新指引建議,最需要做肺癌篩檢的是 50-80 歲之間,抽菸史達 20 包-年 ( pack-year ) 以上,仍抽菸或戒菸未滿 15 年的族群。什麼是抽菸包年呢?如果每天抽X包菸,抽了Y年,那包年就是XY相乘。舉例來說,有人每天抽半包,抽了十年,那抽菸包-年就是 0.5 x 10 = 5。

以上族群應該要做的檢查是每年接受低劑量的胸部電腦斷層,英文縮寫為 LDCT,這個檢查工具擅於偵測肺部的結節。當戒菸已滿 15 年,或身體狀況已不適合接受肺部進一步手術治療時,就停止篩檢。

臺灣是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從 2022 年起,下列之肺癌高風險族群,皆可接受公費篩檢:
  1. 50 至 74 歲男性或 45 至 74 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 50 至 74 歲吸菸史達 30 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 15 年內者

肝和肝內膽管癌



由於美國的肝病不像台灣盛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並沒有針對肝膽癌症給予篩檢建議。任何導致肝細胞發炎、壞死、癌化的因素,都有可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常見的疾病如BC型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因為BC型肝炎為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BC型肝炎檢查,年齡為 45 歲至 79 歲,終身可篩檢一次,以早期發現,早期適當治療。此外,血清麩胺酸丙酮酸轉氨基酵素 ALT ( GPT ) 可作為肝細胞損傷的指標,同樣可協助了解肝功能。

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的惡性腫瘤,與B型或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細胞癌不同。至今仍不清楚膽管癌的致病機轉,比較確定的是,曾有肝內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感染過中華肝吸蟲的病人,罹患膽管癌機率較一般人高。

臨床上最實用的肝膽影像學檢查是腹部超音波,優點是不具侵入性、也不具放射性。進階的影像學檢查包含電腦斷層 ( CT ) 與磁振造影 ( MRI ),比起超音波,多了注射顯影劑的優勢,不但可以增強組織之間的對比,分析肝動脈與肝門靜脈各自血液灌注的區域,得到更精確的診斷,也是穿刺定位等治療不可或缺的工具。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國民健康署提供 50-74 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就是篩檢大腸直腸癌的初步工具。潛血顧名思義,是肉眼無法分辨的出血,因此無法以糞便的外觀來辨認,需要進一步的檢驗。至於免疫法的技術可以專門辨識人類的血紅素,因此不會受到外在食物的干擾。

一旦糞便有潛血,代表消化道有出血,而且下消化道的有較高的出血可能性,因為上消化道即使出血,血紅素經過胃酸作用,也分解掉了。所以糞便潛血通常代表個案有結腸息肉、發炎性腸道疾病、痔瘡、甚至大腸直腸腫瘤。一旦糞便潛血呈陽性,就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好處是不具侵入性,只要採集微量糞便即可,但缺點則是用來偵測大腸直腸癌不夠準,偽陰性的比例高達三成。換句話說,免疫法糞便潛血陰性並不是完全沒問題的保證。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21 年的最新指引建議,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應該要每年都做 ( 台灣是兩年補助一次 )。此外也建議接受影像學檢查,包含每五年一次的電腦斷層結腸造影,以及每五年一次的乙狀結腸內視鏡,或每十年一次的完整大腸鏡檢查。

不論何種結腸影像學檢查,都需要經過清腸的程序,確保沒有糞便殘留,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電腦斷層的優點是非侵入性,且可虛擬出結腸內部的立體影像;內視鏡的優點是能針對異常病灶作切片或直接移除,但也在過程中帶來較多不適,所以常搭配靜脈麻醉進行。

女性乳癌



國民健康署提供 45-69 歲女性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 ( 有二等親以內之家族史,可提前至 40 歲 )。由於更年輕的女性,乳房組織較為緻密,會影響影像的判讀,所以較不適用。

檢查時為了拍攝頭腳向、斜位向兩個角度的乳房影像,會將乳房壓平,因此也難免有些不舒服。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16 年的最新指引,並未將乳房自我檢查及臨床觸診納入建議。乳房較緻密的女性,可以使用的篩檢工具是超音波和磁振造影。這兩者都不具放射性,也都對軟組織有較佳的分辨力。

美國國家癌症整合網路 ( NCCN ) 則提出,對於 30 歲以下有症狀之女性可以超音波為一線檢查工具,也可輔助 30 歲以上 BIRADS 1-3 級的乳房攝影。所謂的 BIRADS 分級,是乳房攝影的一套標準化報告架構,BIRADS 1-3 級表示無異常或良性病灶,0/4/5 級則為疑似或確定的病變,應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或組織切片。

乳癌與基因、女性荷爾蒙暴露的時間較長有關,因此有乳癌的家族史,或曾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病史、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是否需要做乳癌基因檢測、預防性投藥、甚至如影星安潔莉娜裘莉選擇預防性乳房切除,都需要和醫師討論。

前列腺癌


前列腺就是攝護腺,位於男性膀胱開口與輸尿管之間。前列腺所分泌的前列腺特異抗 PSA,是精液的成份之一,當前列腺發炎、肥大、甚至罹患前列腺癌時,血液中就會檢驗到較高的 PSA 數值,因此可作為篩檢前列腺疾病的工具。

此外,游離前列腺特異抗原 free PSA 可搭配 PSA 進行檢測,當 PSA 的值介於 4-10 ng/mL之間,且 free PSA 除以 PSA 的比值小於 18%,則有更高罹患前列腺癌的可能。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18 年的最新指引建議,55-69 歲的男性是否需接受前列腺癌的篩檢,應考慮個人狀況,並與醫師詳細討論。理由是雖然早期篩檢出前列腺癌可降低死亡風險,但篩檢也許會導致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以及尿失禁與勃起功能障礙等治療後的後遺症。

值得一提的是,70 歲以上的男性並不特別建議接受前列腺癌的篩檢,因為前列腺癌是生長速度比較緩慢的癌症,到了這個年紀,篩檢出來對預後與延長存活的好處,未必高於治療帶來的風險。

口腔癌




口腔癌篩檢是國民健康署持續推動的服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有幫助。由於吸菸、嚼食檳榔都會刺激口腔黏膜,因此 30 歲以上有嚼檳榔 ( 含已戒檳榔 ) 或吸菸者、18 歲以上有嚼檳榔 ( 含已戒檳榔 ) 原住民,可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口腔癌篩檢。

篩檢過程不具侵入性,醫師會用口腔鏡檢查口唇、頰黏膜、臼齒後三角區、上下牙齦/齒槽黏膜、舌、口底、硬軟腭、扁桃腺、口咽後壁等位置。篩檢的結果,可能會發現紅斑、紅白斑、白斑、腫塊、疣狀增生、黏膜下纖維化、長期未癒合之潰瘍、扁平苔癬等等。一旦發現問題,進一步則會轉介至口腔外科進行確診與治療。

胰臟癌


由於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再加上一般的腹部超音波會受到胃部空氣的干擾,只能看到一部份胰臟,無法完整清楚探測到,因此胰臟癌的早期診斷極為困難。

胰臟癌與某些遺傳基因有關,因此有胰臟癌家族史應特別小心。除了遺傳,與胰臟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包括糖尿病、年齡較大、抽菸、肥胖、慢性胰臟炎。

由於檢查成本較高,或較具侵入性,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並不建議沒有家族史的無症狀成人,常規接受胰臟癌篩檢。目前也沒有特定的腫瘤標誌,可作為胰臟癌的早期篩檢工具。

針對有危險因子或家族史的人,若要篩檢胰臟癌,可使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磁振造影、電腦斷層、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沒有輻射劑量的問題,也不具侵入性,是篩檢胰臟癌最適合的影像學檢查。

胃癌




胃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家族史、長期食用煙燻、醃漬的食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等。胃癌早期可能沒有症狀,或有上腹部不適、排便的顏色較深、食慾變差、體重下降等問題。

上消化道內視鏡是很適合篩檢胃癌的工具。醫師經由口腔放入內視鏡軟管,回傳胃內部的影像,檢查有無發炎、潰瘍、腫瘤等異常,且可在術中針對異常部位進行切片,以利後續病理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潰瘍和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進行胃鏡檢查時,可同時取一小部份組織化驗,若存在有幽門螺旋桿菌,內含的尿素酶會讓試劑呈鹼性反應,這個檢查稱為快速尿素酶檢驗或彎曲桿菌樣生物檢驗 ( CLO test ),可和胃鏡檢查合併進行。

食道癌




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喝酒、嚼食檳榔、常喝熱飲、逆流性食道炎等。食道癌症狀常與吞嚥困難有關,從固體食物不好吞,進展至連喝液體也有困難。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同時可以做食道癌與胃癌的篩檢,若搭配特殊的濾鏡偵測特定光譜的影像,可以強化食道病灶的診斷能力。同樣的,在術中若發現異常病灶,也會進行病理切片以進一步檢查。

卵巢癌


卵巢癌是沉默的癌症,很難早期發現,等到有腹脹不適、月經異常等明顯症狀時,往往都已處於疾病的中末期。很可惜目前缺乏可靠的診斷工具,以早期篩檢出卵巢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亦不建議使用經陰道超音波或腫瘤指標 ( 如 CA-125 ) 進行無症狀女性的卵巢癌篩檢,以免額外承擔偽陽性結果帶來進一步的處置風險。

結語


篩檢的目的是在疾病早期就偵測出來,且經由介入處理減低疾病對身體和生命帶來的危害。有些癌症有很好的篩檢工具,早期發現治療預後很好,則應積極進行檢查,然而有些癌症礙於目前的技術限制,並沒有很理想的篩檢工具,甚至會因為偽陽性的結果帶來更多處置的風險,這時建議需和醫師進一步討論,依個別化的風險、遺傳因素、生活型態、對治療的接受程度,選擇出最適合的處置或預防方法。

2022/6/22

解讀 InBody 身體組成報告


身體組成分析使用輕微的不同頻率電流,測定出身體各部位的電阻值,再推算出水份、脂肪、蛋白質及礦物質等重量,正式的名稱是生物電阻抗分析法 BIA (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由於這個領域最為知名的儀器公司是 InBody,因此也常有人用 InBody 代稱該檢查。


較準確的測定機器採用八個接觸點 ( 左右手掌與腳掌各兩個 ),將人體視為四肢和軀幹五個分區,計算出各自的電阻值。我們可以從一份體組成分析報告得到這些資訊:

體質量指數 ( BMI, body mass index )


定義為體重 ( kg ) / 身高2 ( m2 ) ,只要有身高和體重就能計算,亞洲人的標準是 27 以上為肥胖,24-27 為過重,未滿 18.5 為過輕。但只看 BMI 的缺點是沒有成分分配比例的資訊,兩個 BMI 相同的人也有可能肌肉脂肪佔比完全不同。

骨骼肌重 ( SMM, skeletal muscle mass )


肌少症是近年熱門的議題,雖然有一些更為準確的方式測定骨骼肌重,但身體組成分析仍然是較為簡單快速,也不需接受輻射曝露的好方法。

骨骼肌質量指數 ( SMI, skeletal muscle index )


定義是四肢肌肉的總重量 ( kg ) / 身高2 ( m2 ) ,最直覺的概念是肌肉版的 BMI,可用於診斷肌少症。以 BIA 的標準,男性小於 7,或女性小於 5.7,有肌少症的問題。

體脂肪重 ( BFM, body fat mass ) 與體脂肪率 ( PBF, percent body fat )


兩性先天就有脂肪分佈的差異,標準值也不同。男性體脂率應 < 20 %,女性則是 < 28 %,女性較男性高些是合理的。

(國健署的標準較寬鬆,男性體脂率 < 25 %,女性 < 30 % 即達標。)

內臟脂肪面積 ( VFA, visceral fat area )


內臟脂肪對新陳代謝疾病的影響更大,以 100 cm2 作為中央型肥胖的分界點。

附帶一提的是,即使沒有儀器測定,也能夠經由測量腰圍,作為最簡單評估內臟脂肪的方法,男性標準在 90 cm 以下,女性標準是 80 cm 以下。

基礎代謝率 ( BMR, basal metabolic rate )


這個值簡單的算法,是用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四個變數代入公式計算而得,可以想成一個人整天躺著沒有額外活動時,身體維持基本運作如心跳、體溫、呼吸、器官工作所需消耗的能量,這個值是減重飲食設計熱量的基礎。

InBody 計算基礎代謝率時,有把除脂體重考慮進來,更貼近真實狀況。

水份


身體總水份 ( TBW, total body water ) 分為細胞內水 ( ICW, intracellular water ) 與細胞外水 ( ECW, extracellular water ),ECW/TBW 可判斷有無水腫,小於 0.39 即正常。女性先天就比男性有較高的 ECW/TBW,該數值也隨著老化而逐漸提高。


低頻電流主要從細胞外水通過,高頻電流傾向以最短路徑通過,較不受水分分佈的影響。因此若組織細胞外水越少,電流頻率提高時阻抗下降的程度就越多,可用每個部位在不同頻率電流時的阻抗值,推估出細胞內外水的分佈。

對 InBody 來說,身體由脂肪、水 ( 細胞內水、細胞外水 ) 、其他成份 ( 蛋白質、礦物質 ) 所組成。把體重去減脂肪,稱為除脂體重 ( LBM, lean body mass ) ,除脂體重再減去水份,稱為除脂乾體重 ( DLM, dry lean mass ),相當於蛋白質與礦物質總重。肌肉重 ( 含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 約略等於總水重+蛋白質重+小部份礦物質重;手腳只有骨骼肌,SMI 用的就是手腳肌肉重除以身高平方計算。

最高階的 InBody 型號還能分析軀幹四肢脂肪、上下半身分佈比例是否平衡、腰臀圍比等資訊,數據測量得越完整,越有助於了解受測身體的詳細組成。

飲食與體液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剛喝進胃中的水、儲存在膀胱的尿液、結腸中的糞便,量測時主要被算進脂肪中。

剛吃下的食物比較複雜,因為成份變化很大,而且包含了液體和固體。通常剛進食過後,會在 InBody 發現肌肉增加,脂肪下降。

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後,身體會合成肝醣,儲存於肌肉內,並夾帶水份,所以會被視為肌肉量增加。

因此除了一翻兩瞪眼的體重數值,其餘的組成分析受較多因素影響,不需為了一點點起伏計較。比較好的作法是建立固定時間、固定條件下量測的習慣,觀察長期的變化趨勢。

相位角 ( Phase angle )



在具有電阻、電感和電容的電路里,對電路中的電流所起的阻礙作用叫做阻抗 ( Impedance )。人體的阻抗會隨著電流頻率上升而下降。

阻抗也是電阻與電抗的向量和,三者可以在電抗電阻向量平面畫成直角三角形。相位角定義是該向量圖上,阻抗線與電阻軸的夾角。對相位角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依序為年齡 ( 負相關 )、除脂體重 ( 正相關 )、身高 ( 負相關 )。

由於脂肪不導電,脂肪越多的身體電阻 ( Resistance ) 越大,換句話說除脂體重 ( LBM ) 佔總體重越少,電阻越大。符合歐姆定律的導體,其電阻值不隨電流頻率而改變。

電感和電容在電路中對交流電引起的阻礙作用總稱為電抗 ( Reactance )。總電抗是電感抗與電容抗的差值,當電流頻率上升,電感抗會變大,電容抗會變小。

2020/9/14

痛風的藥物治療與生活調整



尿酸、白血球與發炎

尿酸結晶是痛風的主因。體內尿酸濃度之所以增加,有可能是製造得太多,也有可能是經由腎臟排出得太少。當尿酸太濃,形成結晶沉積下來,對白血球而言,就像是需要清除的異物,於是引起白血球去吞噬掉尿酸結晶。

一顆白血球是處理不完那麼多尿酸結晶的,為了吸引更多的同伴來幫忙,白血球於是開始會釋放一些發炎物質,就像是古時候通風報信的狼煙。這原本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卻導致新的問題:局部發炎與紅腫熱痛,於是痛風就發作了。

2019/5/17

無菸醫院國際金獎


謝謝所有為戒菸工作付出的同仁,這個榮耀是對團隊的肯定。


2019/3/24

高醫簡報課精選心得



感謝所有同學對於這堂簡報課的迴饋建議,以下是精選心得:

2019/3/16

懶人圖解簡報術:戒菸門診


閱讀林長揚教練出版的懶人圖解簡報術,我最有收穫的學習是從觀眾的角度,發想一個懶人包需要呈現的內容。

目標觀眾的背景是什麼?他們有什麼焦慮和夢想?可能會有哪些疑惑?現況如何?後果怎樣?目標和解法各是什麼?這其實和簡報的換位思考概念不謀而合。

剛好業務所需,手頭上要製作一份戒菸宣導的懶人包,所以邊對照書本內容邊修改,完成這份作品:



2019/2/1

教學的技術推薦心得


回首自己過去幾年,在簡報、演講、教學的成長之路,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2019/1/1

機艙裡的旅遊醫學


2018 年台灣爆發一名男子至泰國旅遊時感染麻疹,但仍搭乘虎航至日本沖繩旅遊,繼而引發麻疹群聚傳染。在機艙的密閉空間裡,一些由空氣或飛沫散播的疾病,都有可能導致同艙旅客的大規模感染,除了傳染性疾病,搭乘飛機和許多健康議題相關,例如氣壓與濕度造成的不適、經濟艙症候群、時差等。


2018/11/27

初探統合分析的秘密



降低統計的距離感


實證醫學最高證據等級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總給我一種難以親近的距離感。研究所時跟著上課老師一步一步,用免費軟體和 Excel 嘗試做 network meta-analysis,心得是好複雜,按流程做完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對結果的解讀也懵懵懂懂。

2018/10/20

醫師自己有打嗎?那些流感疫苗的常見疑慮



醫師自己有打嗎

我從擔任實習醫師開始,每年打流感疫苗,近幾年更自費升級四價疫苗。根據 CDC 統計,台灣 2017 年的醫事執登人員接種率為 74.3%,而防疫人員更高達 97.3%,代表對流感了解的專業人士都認同疫苗的保護效果。

2018/10/5

和小孩談生死:我的第一套生命科學繪本



我的第一套生命科學繪本」由細谷亮太醫師監修,最令人驚訝的是除了生物學的科普知識,也帶入了死亡的議題、與其他生命之間的互動,討論的深度和呈現的方式,都是目前童書繪本中少見的。

感謝親子天下與蔡依橙醫師,在書本即將上市之際就讓我們先睹為快,而且和另外三個有學齡兒童的家庭,試辦了一次大人小孩共同參與的線上讀書會。全家一起閱讀的過程,不只小孩有收穫,也激發了大人對書中議題的深思。

2018/9/4

狂犬病疫苗的新建議


疾管署於 2018 年 7 月修訂了狂犬病預防指引,將疫苗由五劑減為四劑,且被流浪貓狗咬傷先不用接種,除非 10 天後牠們出現狂犬病症狀。


2018/8/12

教學的技術課後心得



長久的疑惑得到解答


課程的壓軸演練,我們組選擇了一個相當專業的題目,講解心跳停止時的急救。從發現有人倒地的臨床情境出發,讓學員小組討論並報告下一步處置,發現沒有脈搏,圈選可能出現的幾種心律,按照是否需要電擊分成兩組,再限縮到電擊器焦耳數與藥物劑量的選擇,五分鐘之內,至少使用了四種教學手法。

2018/8/1

成人疫苗口訣



其實看診時很少用到口訣,設計這個主要是為了方便實習醫師國考複習。

2018/7/24

碩士論文致謝辭



住院醫師時期,為了發表學術海報,初次求教於楊奕馨老師,也得以一窺資料庫分析研究的堂奧。在一行行程式碼中用嚴謹秩序創造無限可能,是這個領域最迷人之處,然而統計分析和資料處理都是以往陌生的領域,學習的過程一路走來,難免跌跌撞撞。

2018/6/24

黃柏誠醫師 Bo-Cheng Huang, MD, MS


黃柏誠醫師

擅長以易懂的語言、視覺化的呈現,傳遞醫療知識。深耕健檢、減重領域,用預防醫學的理念,治病於未。

職 Current position


2020.09 –
博田國際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
Park One International Hospital


工作經歷 Work experience


2019.09 – 2020.07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Adjunct Attending Physician
Division of Family Medicine,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2018.12 – 2020.08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青年醫師委員會委員
Commissioner, Young Physician Committee
Taiw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Medicine

2019.08 – 2020.02
馬光社區醫療網 祐安診所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
Yu An Clinic, Ma Kuang United Clinics of Medicine

2014.08 – 2019.07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
Division of Family Medicine,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2015.08 – 2019.07
高雄醫學大學 臨床指導教師
Clinical Instructor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5.08 – 2017.07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師 心圓病房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Ward,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2015.10 – 2018.07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
Division of Gerontology, Kaohsiung Municipal Ta-Tung Hospital

2015.10 – 2018.09
高雄市立旗津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Attending Physician
Division of Family Medicine, Kaohsiung Municipal Ci-Jin Hospital

2009.08 – 2010.06
南區後備指揮部 少尉軍醫官
Lieutenant Medical Officer
Southern Region Reserve Command

學歷 Education


高雄醫學大學 藥學碩士(2018 年畢業)
Master of Science in Pharmacy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台灣大學醫學系 醫學士(2009 年畢業)
Doctor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臨床訓練 Training


2015.09 – 2015.09
美國哈佛 BIDMC 老年醫學科訪問醫師
Observership Program in Geriatrics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eaching Hospital, US

2014.08 – 2015.07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老年醫學科研修醫師
Fellowship in 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2010.08 – 2014.07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
Residency in Family Medicine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2008.06 – 2009.05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 實習醫師
Internshi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專科醫學會、協會 Membership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2017 – now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 專科醫師
Specialist
Taiwan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13 – now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專科醫師
Specialist
Taiw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Medicine

2014 – 2019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專科醫師
Specialist

Taiwan Academy of Hospice Palliative Medicine

2015 – 2018
中華民國國際演講協會 中級演講員
Competent Communicator
District 67, 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受邀演講 Invited speech


2022
12.27 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的心腎保護 AstraZeneca

2021
12.12 糖尿病患的營養問題 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

2019
06.25 帶狀疱疹的預防 MSD
06.18 醫學簡報與圖表 高醫縱貫整合臨床課程
06.03 肺炎疫苗怎麼選 高醫戒菸週
05.15 血脂的控制原則 TshBiopharm
05.05 流感防治與疫苗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05.03 老年血壓控制原則 Takeda
03.09 電子煙與戒菸治療 Pfizer
02.25 血壓的控制標準 Pfizer
01.22 高血壓的治療準則 TshBiopharm

2018
12.16 嬰幼兒疫苗接種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12.12 日本腦炎防治與疫苗 Sanofi Pasteur
11.06 戒菸的藥物療法 Pfizer
10.17 成人的肺炎疫苗 Pfizer
10.09 戒菸路上的挑戰 高醫呼吸健康週
10.02 尼古丁與電子煙 高醫戒菸週
09.23 糖尿病與流感疫苗 屏東縣醫師公會
09.21 住院病患的戒菸轉介 Pfizer
09.09 日本腦炎防治與疫苗 台灣健康評估暨促進學會
07.21 血糖、血壓與體重控制 AstraZeneca
06.24 流感防治與疫苗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06.19 日本腦炎防治與疫苗 屏東縣醫師公會
06.12 日本腦炎防治與疫苗 台南璟馨婦幼醫院
05.09 日本腦炎的歷史與現況 Sanofi Pasteur
03.11 流感防治與疫苗 高雄市醫師公會
01.24 門診與住院戒菸實務 Pfizer

2017
12.03 蚊疫復興:蚊媒傳染病與疫苗 高雄市藥師公會
09.29 肺炎與流感的預防策略 Pfizer
09.10 失智症的早期診斷 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會
05.21 流感防治與疫苗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03.24 用簡報概念推廣疫苗 商周出版社
01.22 糖尿病的口服新藥 AstraZeneca

2016
11.04 日本腦炎的流病現況 Sanofi Pasteur
05.31 肺炎疫苗的接種建議 Pfizer
04.08 我的簡報藍圖 高醫大第一屆簡報大賽

2015
10.21 認識失智症 南帝化學工業
04.18 周全的老年照顧 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護智中心

學術類獎項 Academic award


2018.11
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 最佳統合分析製圖
Best Meta-analysis Graph Awar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16.02
新思惟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 最佳演說
Best Speaker Award, Medical Speaker and Career Workshop,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15.10
新思惟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最佳醫學簡報
Best Presentation Design Award, Great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and e-Posters Hands-on Workshop,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15.05
新思惟健保資料庫工作坊 最佳存活曲線
Best Survival Curve Award, NHIRD Hands-on Workshop,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15.05
新思惟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最佳統計製圖
Best Statistical Graph Award, Medical Paper Writing Strategy Hands-on Workshop,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15.03
世界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大師課 最佳海報
Best Poster Award, Master Class on Aging,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Taipei, Taiwan

2013.07
家庭醫學學術研討會 最佳海報
Best Poster Award, Academic Conference, Taiw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Medicine, Taipei, Taiwan

2007.01
台灣大學醫學系 書卷獎
Academic Excellence Award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設計類獎項 Design award


2017.07
新思惟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最佳網站設計
Best Website Design Award, Personal Branding at Internet Era Workshop,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17.05
新思惟論壇:醫學生涯的各種可能 最佳製圖
Best Figure Award, InnovaRad Forum: Medical Diversity Symposium,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16.01
新思惟論壇:從專業到創業 最佳製圖
Best Figure Award, InnovaRad Forum: From Professional to Entrepreneur Symposium, InnovaRad, Taipei, Taiwan

2004.12
台灣大學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 標誌設計第二名
Second Place Logo Design Awar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enters of Genomic and Precision Medicine, Taiwan

教學課程 Lecture and tutorial


2014 – 2018 旅遊醫學與成人疫苗
高醫大臨床教育訓練部(見習醫學生)

2015 – 2018 成人疫苗概論
高醫大 TBL 團隊合作學習(醫學生)

2015 – 2017 家庭醫學科國考複習
高醫大臨床教育訓練部(實習醫師)

2016 – 2017 實習醫師簡報求生術
高醫大臨床教育訓練部(實習醫師)

2017 – 2018 居家醫療整合照護
高醫大臨床實務學習(醫學生

其他 Miscellaneous


2018.10 高醫戒菸週活動策劃
2018.10 新思惟論壇主持:青壯世代的精進轉職與創業
2018.06 新思惟論壇主持:當代家長的煩惱
2016.07 憲福育創專業簡報力演講賽 第一名
2016.05 新思惟年會講者:我想與你分享的事
2016.04 第一屆高雄醫學大學簡報大賽評審
2016.01 高醫家庭醫學科網站設計與維護
2015.10 SAS 進階程式設計師

2018/6/2

價值、轉承、全局:主持新思惟論壇


「新思惟論壇:當代家長的煩惱」是新思惟國際第 15 場大型研討會,特別的是這次我既不是觀眾也不是講者,而是主持人,更是自己首度接下大型活動主持棒。


2018/5/14

日本腦炎新疫苗


先說結論


就像麻疹一樣,過去台灣首度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的族群,也面臨了抗體保護力下降、感染風險上升的問題。隨著鼠腦製造的日本腦炎疫苗停止使用,新進的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更少不良反應、需接種劑數更少,建議有感染風險的成人,應補接種一劑。


2018/4/19

麻疹的補接種策略



先說結論


沒有針對麻疹的單一疫苗,所以接種的會是 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依據疾管署 2018 年 1 月的建議,曾經完整接種過 MMR 的成人,可以補打 1 劑作為增強(booster),若是高危險群則是接種 2 劑,間隔 4 週。

2018/4/7

深度學習力:希望我大一就懂的事



即使時光倒流,我帶著這本書回到大學校園成為新鮮人,應該還是很難完全做到書裡的 75 個建議。但畢業已將近十年的現在,書裡的經驗,仍有不少可以作為職場上的借鏡;我也會希望自己的小孩進大學之時,已具備這些概念。

2018/3/16

三價與四價流感疫苗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2018 年底的公費流感疫苗將全面由三價改為四價,以減少像今年猜錯病毒株的可能。(更新:衛福部最後決議今年公費疫苗仍維持三價)

更精確地說,所謂猜錯其實指的也不是全錯,而是三價疫苗當中的 B 型(B/Victoria),對現在流行的 B 型流感病毒(B/Yamagata)保護效果沒那麼好,至於另外兩個 A 型其實還是有命中的。

三價流感疫苗從 1978 年使用至今,2013 年為了因應 B 型流感的兩個分支(Victoria/Yamagata),WHO 開始提出四價流感疫苗的成份建議,以減少 B 型流感預測失準。從開始有四價疫苗以來,選用的 B 型流感病毒株共五種,包括兩種 Victoria 與三種 Yamagata,從病毒株字尾的年份編碼,可略見一二。


2018/2/1

表格的解剖



表格由標題、列標題、資料、註腳、分隔線所組成。

2018/1/31

個人化的疫苗建議


美國 CDC 網站提供一個方便的工具,可以根據問卷內容給予個人化的疫苗接種建議。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開設一個專屬於成人疫苗諮詢的門診,依照每個人的需求和預算,量身訂做最實用的疫苗接種時程。

2017/12/5

登革熱重組疫苗比較



登革熱病毒有四種血清型(DEN-1/2/3/4),感染其中之一後對該型終生免疫,但對另外幾種型別的交叉保護大約只能持續一至兩年。

疫苗必需要能同時對抗四種病毒血清型,目前取得最多研究進展的登革熱疫苗,皆以基因重組的方式,把病毒的前膜與套膜蛋白基因鑲嵌進其他病毒骨架,包含已經上市的黃熱病嵌合登革熱疫苗(CYD-TDV),以及兩種登革熱嵌合疫苗(TAK-003TV003/TV005),後兩者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

2017/11/6

ROC 曲線


當測量的結果需要一個分界點 ( cutoff point ) 來二分為陽性或陰性時,可以使用 ROC 曲線 (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 來找出這個最理想的分界點。


2017/10/2

疫苗可以一起打嗎?


原則上都可以


以成人的疫苗來說,幾乎都可以一起接種,但要避免打在同一部位。例如目前流感疫苗就鼓勵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有助於提升接種率。實務上通常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肺炎疫苗,口號是「左流右肺」。


2017/9/26

換位、積累、職人



沿著時間的脈絡,新思惟青年醫學研究論壇從還來不及參與的 2013、開創製圖大賽傳統的 2015、健保資料庫和 Medicine 風雨飄搖的 2016、來到聽眾和講者都已慢慢長大的 2017。從旁觀追隨,到親身參與累積出一些心得,到為這個社群略盡心力,回顧的同時也隱約見到自己的足跡。換位、積累、職人精神,是這天演講給我的最大啟發:

2017/9/17

高山症的預防藥物


劑量參考 CDC Yellow Book,需視狀況調整

先說結論


預防高山症,要準備兩類藥物,一類針對腦水腫,一類針對肺高壓。預防腦水腫的藥物首選 Acetazolamide,對磺胺類過敏或蠶豆症患者禁用,可改用類固醇 Dexamethasone。預防肺高壓則使用降血壓藥 Nifedipine,若擔心血壓降太低可改用 Sildenafil,但需避免和硝化甘油併用。

2017/9/1

戒菸後胖了 怎麼辦



戒菸時,哪些方法對體重控制有幫助?請試著從以下選項中挑出最佳答案:
  1. 減重藥
  2. 行為介入和運動
  3. 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

2017/8/21

子宮頸癌疫苗安全嗎



日本的疫苗訴訟


日本從 2010 年起,公費提供 12-16 歲少女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但 2013 年撤回建議,理由是接種後通報的不良反應 ( 主要是神經學上的,例如抽搐、頭痛和偏癱 ) 引起輿論的恐慌,需進一步釐清和疫苗之間的關聯;陸續有上百位接種疫苗後產生類似不良反應的女性,對藥廠提出法律訴訟

2017/8/1

上台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核心理念是天賦其實是一種迷思,要有卓越的表現,需要的是正確、漸進的練習方式,以及適時的回饋。過去一個月,我試著掌握這個概念,印證在簡報課程的學員指導上。結論是:真的有用,而且效果驚人。

2017/7/10

預習一年的品牌課



新思惟這堂課創始於 2015 年,每次看到開課資訊都會考慮一下,但總覺得把自己公開呈現在網路上,太過高調令人不太自在,因此猶豫許久,遲遲沒有動作。

2017/6/9

牛痘、雞胚和鼠腦


18 世紀末,Edward Jenner 使用種牛痘預防天花,開啟了現代疫苗學的濫觴。疫苗的發展史一路走來,和動物的奉獻犠牲交織,有些做法甚至沿用至今。

牛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