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17

十大癌症死因的篩檢 (2022)


110 年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 (1)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2) 肝和肝內膽管癌 (3)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4) 女性乳癌 (5) 前列腺癌 (6) 口腔癌 (7) 胰臟癌 (8) 胃癌 (9) 食道癌 (10) 卵巢癌。本文介紹這些癌症的篩檢工具,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常有病人有呼吸道症狀,希望醫師安排胸部X光,看一下有沒有「長東西」,但這個要求並不太實際。胸部X光就能診斷的肺部惡性腫瘤,往往已經屬於疾病的中晚期,對治療的幫助有限。而一張正常的胸部X光,也不是沒問題的保證,更糟的是會帶來錯誤的安全感。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21 年的最新指引建議,最需要做肺癌篩檢的是 50-80 歲之間,抽菸史達 20 包-年 ( pack-year ) 以上,仍抽菸或戒菸未滿 15 年的族群。什麼是抽菸包年呢?如果每天抽X包菸,抽了Y年,那包年就是XY相乘。舉例來說,有人每天抽半包,抽了十年,那抽菸包-年就是 0.5 x 10 = 5。

以上族群應該要做的檢查是每年接受低劑量的胸部電腦斷層,英文縮寫為 LDCT,這個檢查工具擅於偵測肺部的結節。當戒菸已滿 15 年,或身體狀況已不適合接受肺部進一步手術治療時,就停止篩檢。

臺灣是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從 2022 年起,下列之肺癌高風險族群,皆可接受公費篩檢:
  1. 50 至 74 歲男性或 45 至 74 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2. 50 至 74 歲吸菸史達 30 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 15 年內者

肝和肝內膽管癌



由於美國的肝病不像台灣盛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並沒有針對肝膽癌症給予篩檢建議。任何導致肝細胞發炎、壞死、癌化的因素,都有可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常見的疾病如BC型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因為BC型肝炎為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BC型肝炎檢查,年齡為 45 歲至 79 歲,終身可篩檢一次,以早期發現,早期適當治療。此外,血清麩胺酸丙酮酸轉氨基酵素 ALT ( GPT ) 可作為肝細胞損傷的指標,同樣可協助了解肝功能。

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的惡性腫瘤,與B型或C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細胞癌不同。至今仍不清楚膽管癌的致病機轉,比較確定的是,曾有肝內膽管結石、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感染過中華肝吸蟲的病人,罹患膽管癌機率較一般人高。

臨床上最實用的肝膽影像學檢查是腹部超音波,優點是不具侵入性、也不具放射性。進階的影像學檢查包含電腦斷層 ( CT ) 與磁振造影 ( MRI ),比起超音波,多了注射顯影劑的優勢,不但可以增強組織之間的對比,分析肝動脈與肝門靜脈各自血液灌注的區域,得到更精確的診斷,也是穿刺定位等治療不可或缺的工具。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國民健康署提供 50-74 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就是篩檢大腸直腸癌的初步工具。潛血顧名思義,是肉眼無法分辨的出血,因此無法以糞便的外觀來辨認,需要進一步的檢驗。至於免疫法的技術可以專門辨識人類的血紅素,因此不會受到外在食物的干擾。

一旦糞便有潛血,代表消化道有出血,而且下消化道的有較高的出血可能性,因為上消化道即使出血,血紅素經過胃酸作用,也分解掉了。所以糞便潛血通常代表個案有結腸息肉、發炎性腸道疾病、痔瘡、甚至大腸直腸腫瘤。一旦糞便潛血呈陽性,就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好處是不具侵入性,只要採集微量糞便即可,但缺點則是用來偵測大腸直腸癌不夠準,偽陰性的比例高達三成。換句話說,免疫法糞便潛血陰性並不是完全沒問題的保證。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21 年的最新指引建議,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應該要每年都做 ( 台灣是兩年補助一次 )。此外也建議接受影像學檢查,包含每五年一次的電腦斷層結腸造影,以及每五年一次的乙狀結腸內視鏡,或每十年一次的完整大腸鏡檢查。

不論何種結腸影像學檢查,都需要經過清腸的程序,確保沒有糞便殘留,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電腦斷層的優點是非侵入性,且可虛擬出結腸內部的立體影像;內視鏡的優點是能針對異常病灶作切片或直接移除,但也在過程中帶來較多不適,所以常搭配靜脈麻醉進行。

女性乳癌



國民健康署提供 45-69 歲女性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 ( 有二等親以內之家族史,可提前至 40 歲 )。由於更年輕的女性,乳房組織較為緻密,會影響影像的判讀,所以較不適用。

檢查時為了拍攝頭腳向、斜位向兩個角度的乳房影像,會將乳房壓平,因此也難免有些不舒服。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16 年的最新指引,並未將乳房自我檢查及臨床觸診納入建議。乳房較緻密的女性,可以使用的篩檢工具是超音波和磁振造影。這兩者都不具放射性,也都對軟組織有較佳的分辨力。

美國國家癌症整合網路 ( NCCN ) 則提出,對於 30 歲以下有症狀之女性可以超音波為一線檢查工具,也可輔助 30 歲以上 BIRADS 1-3 級的乳房攝影。所謂的 BIRADS 分級,是乳房攝影的一套標準化報告架構,BIRADS 1-3 級表示無異常或良性病灶,0/4/5 級則為疑似或確定的病變,應接受進一步的檢查或組織切片。

乳癌與基因、女性荷爾蒙暴露的時間較長有關,因此有乳癌的家族史,或曾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病史、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是否需要做乳癌基因檢測、預防性投藥、甚至如影星安潔莉娜裘莉選擇預防性乳房切除,都需要和醫師討論。

前列腺癌


前列腺就是攝護腺,位於男性膀胱開口與輸尿管之間。前列腺所分泌的前列腺特異抗 PSA,是精液的成份之一,當前列腺發炎、肥大、甚至罹患前列腺癌時,血液中就會檢驗到較高的 PSA 數值,因此可作為篩檢前列腺疾病的工具。

此外,游離前列腺特異抗原 free PSA 可搭配 PSA 進行檢測,當 PSA 的值介於 4-10 ng/mL之間,且 free PSA 除以 PSA 的比值小於 18%,則有更高罹患前列腺癌的可能。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2018 年的最新指引建議,55-69 歲的男性是否需接受前列腺癌的篩檢,應考慮個人狀況,並與醫師詳細討論。理由是雖然早期篩檢出前列腺癌可降低死亡風險,但篩檢也許會導致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以及尿失禁與勃起功能障礙等治療後的後遺症。

值得一提的是,70 歲以上的男性並不特別建議接受前列腺癌的篩檢,因為前列腺癌是生長速度比較緩慢的癌症,到了這個年紀,篩檢出來對預後與延長存活的好處,未必高於治療帶來的風險。

口腔癌




口腔癌篩檢是國民健康署持續推動的服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有幫助。由於吸菸、嚼食檳榔都會刺激口腔黏膜,因此 30 歲以上有嚼檳榔 ( 含已戒檳榔 ) 或吸菸者、18 歲以上有嚼檳榔 ( 含已戒檳榔 ) 原住民,可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口腔癌篩檢。

篩檢過程不具侵入性,醫師會用口腔鏡檢查口唇、頰黏膜、臼齒後三角區、上下牙齦/齒槽黏膜、舌、口底、硬軟腭、扁桃腺、口咽後壁等位置。篩檢的結果,可能會發現紅斑、紅白斑、白斑、腫塊、疣狀增生、黏膜下纖維化、長期未癒合之潰瘍、扁平苔癬等等。一旦發現問題,進一步則會轉介至口腔外科進行確診與治療。

胰臟癌


由於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再加上一般的腹部超音波會受到胃部空氣的干擾,只能看到一部份胰臟,無法完整清楚探測到,因此胰臟癌的早期診斷極為困難。

胰臟癌與某些遺傳基因有關,因此有胰臟癌家族史應特別小心。除了遺傳,與胰臟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包括糖尿病、年齡較大、抽菸、肥胖、慢性胰臟炎。

由於檢查成本較高,或較具侵入性,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並不建議沒有家族史的無症狀成人,常規接受胰臟癌篩檢。目前也沒有特定的腫瘤標誌,可作為胰臟癌的早期篩檢工具。

針對有危險因子或家族史的人,若要篩檢胰臟癌,可使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磁振造影、電腦斷層、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沒有輻射劑量的問題,也不具侵入性,是篩檢胰臟癌最適合的影像學檢查。

胃癌




胃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家族史、長期食用煙燻、醃漬的食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等。胃癌早期可能沒有症狀,或有上腹部不適、排便的顏色較深、食慾變差、體重下降等問題。

上消化道內視鏡是很適合篩檢胃癌的工具。醫師經由口腔放入內視鏡軟管,回傳胃內部的影像,檢查有無發炎、潰瘍、腫瘤等異常,且可在術中針對異常部位進行切片,以利後續病理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潰瘍和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進行胃鏡檢查時,可同時取一小部份組織化驗,若存在有幽門螺旋桿菌,內含的尿素酶會讓試劑呈鹼性反應,這個檢查稱為快速尿素酶檢驗或彎曲桿菌樣生物檢驗 ( CLO test ),可和胃鏡檢查合併進行。

食道癌




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包含抽菸、喝酒、嚼食檳榔、常喝熱飲、逆流性食道炎等。食道癌症狀常與吞嚥困難有關,從固體食物不好吞,進展至連喝液體也有困難。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同時可以做食道癌與胃癌的篩檢,若搭配特殊的濾鏡偵測特定光譜的影像,可以強化食道病灶的診斷能力。同樣的,在術中若發現異常病灶,也會進行病理切片以進一步檢查。

卵巢癌


卵巢癌是沉默的癌症,很難早期發現,等到有腹脹不適、月經異常等明顯症狀時,往往都已處於疾病的中末期。很可惜目前缺乏可靠的診斷工具,以早期篩檢出卵巢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 USPSTF ) 亦不建議使用經陰道超音波或腫瘤指標 ( 如 CA-125 ) 進行無症狀女性的卵巢癌篩檢,以免額外承擔偽陽性結果帶來進一步的處置風險。

結語


篩檢的目的是在疾病早期就偵測出來,且經由介入處理減低疾病對身體和生命帶來的危害。有些癌症有很好的篩檢工具,早期發現治療預後很好,則應積極進行檢查,然而有些癌症礙於目前的技術限制,並沒有很理想的篩檢工具,甚至會因為偽陽性的結果帶來更多處置的風險,這時建議需和醫師進一步討論,依個別化的風險、遺傳因素、生活型態、對治療的接受程度,選擇出最適合的處置或預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