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

上台的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核心理念是天賦其實是一種迷思,要有卓越的表現,需要的是正確、漸進的練習方式,以及適時的回饋。過去一個月,我試著掌握這個概念,印證在簡報課程的學員指導上。結論是:真的有用,而且效果驚人。

一萬小時的神話


自從麥爾坎.葛拉威爾在 2008 年的著作「異數」之中,將一萬小時法則發揚光大,這個概念就廣受矚目,而且十分激勵人心。本書作者針對柏林藝大小提琴學生的研究,正是葛拉威爾的主要立論基礎。

但作者反駁說,其實頂尖組的學生有一半沒有累積到一萬小時的練習,一萬只是平均;而另一個引用披頭四演奏一萬小時的數據,似乎過於誇大,實際上大約只有一千一百個小時;再說純粹對聽眾演奏,和有目標地練習修正也不盡相同。

比起反覆、機械式地練習一萬個小時,把目標切成許多小段落,針對小目標專注練習,並且從回饋中處理弱點、不斷修正、尋求有效改進方法,才是進步的核心關鍵。

那所謂的天賦呢?作者同意,人的確有某些與生俱來的差異,例如智商。以西洋棋而言,聰明的學生在一開始會進步比較快,但西洋棋頂尖大師的智商並不特別突出。另外像絕對音感、記憶比賽這些其實都有辦法經由刻意練習,達到卓越境界。

專業簡報的印證


這個月正好有機會指導幾個學員的上台簡報,可以實際使用刻意練習的概念,作為書本理論的印證。我們只有幾週來做這件事,必需儘可能追求效率,光靠一己之力絕對遠遠不足,很幸運也很感激的是,有許多熱情的夥伴一同加入輔導的行列。


書中提到心智表徵的概念,說白話點就是「事情看起來應該怎樣」的心理模型。因為每個輔導員都是過來人,了解好的簡報最後應該呈現出來的效果,等於是內建了很棒的心智表徵,可以用來比對學員的表現。

依照時序進展,可以將練習拆成主題內容、表達方式、簡報製作、舞台呈現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又各自有許多待處理的小目標,每個目標都是下個階段的重要基礎,本文也是整個過程的回顧。

主題內容:訂出正確主題、選擇合適的內容,是最具挑戰性的。聽眾是誰?他們最感興趣、最關心的是什麼?對聽眾來說我又是誰?我夠資格講這些事的理由是什麼?這是我最專業、最有熱情的主題嗎?演講之後我可以給聽眾什麼樣的改變?是觀念上的啟發、或是採取某些實際行動、抑或是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技術有更深入的理解?

表達方式:決定好內容後,怎麼樣讓聽眾最容易理解?使用的字句能不能更淺顯易懂?有沒有什麼聽眾已知的經驗,可以類比到我想解釋的概念?能不能善用多媒體素材、實際道具、生動故事、問題互動,增進印象?

簡報製作:很重要,但又不那麼重要。很重要的理由是,讓聽眾看到簡報的瞬間理解,才能專注在講述的內容上;不重要的理由是,專業簡報追求的並非華麗美觀的設計效果,而是除去雜訊後的重點,只要風格一致、看起來乾淨舒服,就算合格了。以這麼緊湊的準備時間而言,過度鑽研設計細節其實是危險的,因為會犠牲掉口頭練習的時間。

舞台呈現:台風、語調、音量、咬字、肢體、聽眾互動、眼神接觸、氣氛掌控等等,決定了最後的整體印象和簡報效果。我相信這些都能藉由刻意練習而改善,並不純粹只是天賦,但是需要的練習時間都更長,短期內較難看出進步,相當倚賴學員本身的基礎,再加上錄影觀察後調整,我們沒有幫上太多忙。

輔導員在想什麼


為什麼有人沒事跑來義務輔導,還冒著颱風參與演練?應該是一群傻瓜吧。對我來說,參與的初衷是因為自己去年的演練過程,得到許多人的無償幫忙,也獲得不少成長,其實一直惦記著,希望能把這份善意繼續傳遞下去。


而一次次的回饋、提供意見,得到的成長不比學員少。我有沒有能力看出優點和問題?我能不能既指出哪裡不好,還說明怎麼樣可以更好,給予建設性的意見?我能不能見樹也見林,從根本的結構與最終目標的層次,提出修正方法?我能不能根據學員本身的特質,設計適合的呈現方式?我發現這是非常理想的自我修煉,過程中需要不斷重溫知識技巧,一起追求更高的突破。

看到南區學員佳君奪冠,當然非常欣慰和開心,但實在不敢居功,畢竟她原本就有厚實的舞台基礎,而且領悟力極佳,又很虛心接受大家的指正,客氣到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實更開心的是,另外三位學員濡端、彥儒、敏祐和一開始的表現相比,也都有不少進步成長,證明這一套訓練方式,真的有效果,而且可以重複應用。

「一路走來,平白得到太多人的義務協助,早已超出我所應得的。我相信回報的方法,就是把這份善念,持續傳遞下去,希望這個正向又熱情的團體,日益發揮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去年演練結束,我寫下這段心得,現在對那時的自己,總算是有所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