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

呼吸貓的生理課


第一次知道呼吸貓老師,是從網路上看到她辦了一場北醫簡報大賽,轟動一時。不久之後,剛好有幸參與高醫簡報大賽的籌劃和評審,深刻體會這種活動要辦得好,需要過人的熱情毅力,還有對細節的掌握。

等到真的在高雄和貓老師見面,已經是那之後一年多的戒菸衛教講座了,她對著滿座的衛教師,傳授如何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寓教於樂。那次講座裡,親身體驗了小組搶答、競賽、影集、廣告、真實故事等增進學習效果的手法,出神入化、呼風喚雨,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直很好奇,如果是相對艱深的呼吸生理學,貓老師要怎樣呈現?今年總算有機會混在一群大學生當中,欣賞貓老師一年一度的演出。


我同時用兩種不同角度在上這門課:一個是用教學、簡報的角度,觀察老師怎麼安排手中的材料,端出一盤好菜;另一個是用臨床醫師的身份,回顧這些工作中熟悉的結論當初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兩種角度,都帶來同樣的豐收。

教學


這門課程的教學,我觀察到三個特色:強調理解、即時註記、大量譬喻。

課堂中一再提醒,要先思考聽懂之後,用自己的話寫下重點,所以這堂課看不到板書式的結論(貓老師的名言:「抄是下流的行為」),而是大量的圖片、適時的留白。當講解告一段落,才會讓學生提筆記錄心得。

投影片圖片本身比較像是黑板上的底圖,真正的菁華是上課時用觸控筆即時註記解說的手稿,兼具黑板和投影片兩者的優點,偶爾還現場丟幾道題目下來,而且這個模式已經使用十幾年了,也就是始於平板電腦還不盛行的年代,看得我目瞪口呆。

各式各樣的神譬喻也是一絕,像是買路財、葡萄柚、褲襪網襪、海狗、點名、計程車等等,瞬間把生理學變得親切可愛,而且一旦懂了就很難忘掉。越聽真的越佩服,這麼多的神譬喻,到底是花多少時間心血想出來的啊?

應用


連通在一起的大小兩個氣球,由 LaPlace's law 可推導出,因為表面張力的差異,會讓大的越大,小的越小,聽到這邊有種奇妙的感覺,這不就是最近很熱門的馬太效應嗎?


我自己對學生解釋高山症原理時,會提到「缺氧時體循環血管擴張,肺循環血管收縮,造成腦水腫和肺高壓」。而課堂上的一張兩個肺泡比較圖,才讓我瞬間領悟到背後的生理意義:缺氧肺泡血管收縮是合情合理的,因為肺動脈要把血流送往含氧較高的肺泡,作有效的氣體交換。

臨床工作久了,有些事都只記得最後結論,例如早產兒使用表面張力素、血氧飽和度要在 90% 以上、肺結核容易長在氧分壓較高的上肺葉。當在課堂上重溫背後的巧妙生理原理,頓時豁然開朗,有種理論和實際前後呼應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