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12

教學的技術課後心得



長久的疑惑得到解答


課程的壓軸演練,我們組選擇了一個相當專業的題目,講解心跳停止時的急救。從發現有人倒地的臨床情境出發,讓學員小組討論並報告下一步處置,發現沒有脈搏,圈選可能出現的幾種心律,按照是否需要電擊分成兩組,再限縮到電擊器焦耳數與藥物劑量的選擇,五分鐘之內,至少使用了四種教學手法。

這個經驗回答了我一直放在心裡的疑惑:如果教的是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學員,如果內容是相對艱深的專業知識,教學技巧真的有辦法套用嗎?答案應是肯定的,更誇張的是在演練中我明明是冒牌的 ACLS 指導員,講授內容有些還是緊急惡補才喚回記憶的,但也有模有樣。

報名初衷


兩年前參與了同一位講師福哥的專業簡報力課程,打開我對演講簡報的想像,原來經由系統化的刻意練習,可以把公眾表達這件事做到那麼精緻引人入勝。但漸漸遇到瓶頸,發現再精心製作的內容,放進長達一兩個小時的講授之中,也很難從頭到尾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嘗試著對台下的大學生使用舉手、問答、小組討論等方法,氣氛還是很不熱絡。

遇過只用講述法,沒有道具和投影片,仍然把課上得非常精彩的老師,許多內容至今難忘,也成了我對「很會教書」的原型印象,直到看到一段話,才猛然醒悟自己落入一味追求口語表達和簡報的框架:「特別是口語能力越好的主管,這個問題會越嚴重!因為他只想用講的(講述法)就希望能搞定教學,即使學一些教學方法,也常常是表面帶過,沒有耐心細心引導及操作」。

課程一開放,沒有多猶豫就趕緊報名。這門課最離奇之處是福哥幾乎把內容完整公開在網誌裡了,我上課前也仔細讀過了,但還是覺得從課程當中滿載(超載更貼切)而歸。讀網誌和來上課的差別,就像講述法和完整教學法之間的鴻溝,走出教室時是用身體去記住和驗證過這些知識的威力,而不只單純記下來而已。

每個演練都有目的



第一場演練是暖身的小組討論,由各組報告設計良好與不良的課程,有哪些特點。題目明確單一、刻意用緊湊的時間迫使學員專注、討論前就被告知最後要上台發表(所以要先做大字報,而且要用台下看得見的全開紙張與麥克筆),再配合快節奏的無人聲音樂、巡場和不停倒數,氣氛一下子就熱起來了。

第二場演練開始套用學員自己的主題,我們選擇的是痠痛問題的處理教學。由於是教學而非單純簡報,所以問答和小組討論都是不可或缺的,討論結束的三明治回饋法也是一個練習。演練法的五個步驟是學習前準備、說給你聽、做給你看、讓你做做看、成效追蹤,秘訣是給學員完整可套用的範例流程,而且不能中途打斷。

第三場演練延續到整個午餐時間,從學員需求與教學目標開始,分析發想出一門課程設計。目標緊扣需求,而且要具體可在短期內評估,同時要掌握好授課時間。設計內容的階段和準備簡報類似,蒐集大量資料以及網路上現有的投影片,用便利貼做發散式思考再聚焦,不忘時時回顧這些內容是否和一開始的目標契合。

第四場演練是在開場階段讓學員準備好開始上課,可以分成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和簡報的開場技巧有若干雷同,首先建立學員的信任度和安全感、知道整天上課的流程和競賽方式;第二部份則是關鍵的分組技術。從拆組、互相自介、選組長、要求配合和承諾,每個指令都有背後目的,每個操作都有不少要注意的細節,可參閱影響力一書。

遊戲化有三大激勵核心(點數獎品排行榜),搭配多元的手法(單選、複選、排排看、連連看、分類、挑錯誤)增進趣味性。規則要公平簡單不走火入魔,可以使用的操作項目,游皓雲老師有精彩的整理,進一步的八角框架(重大使命與呼召、進度與成就、賦予創造力與回饋、所有權與占有欲、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稀缺性與迫切、不確定性與好奇心、損失與避免)可參考遊戲化實戰全書

注意力磁鐵


上課之前,就要把指定教材讀完並修正自己的授課內容,在作業壓力之下,我為成人疫苗想出一個口訣(肥蛇腦子沒 Apple流鼻水),是附加收穫。

這門課有趣的地方是我們同時扮演學員和觀察者,一邊投入上課的內容,一邊又要抽離出來鳥瞰全局,思考講師現在使用了哪些教學技術、為什麼要這樣做、有哪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然後不時還會跳進挖好的坑裡,比如回饋法略過優點不提、明明上的是教學課卻只想到投影片的修改細節。

先跳坑再被拉出來,印象是最深刻的,越有闖蕩打滾經驗的講師,應該會越覺得今天課程的珍貴,福哥把過去在企業內訓的血淚經驗傾囊相授,有的秘訣甚至是磨了好幾年才得到的。一整天的課程,手法多元,核心都是牢牢掌握學員的注意力,不讓人有放空發呆的機會。

課程的尾聲,福哥用蝸牛爬過溝縫的系列照片,貼切比喻了學習這條路上的轉折和挑戰,心有戚戚焉,期待教學的技術集結出版的那天,造福更多有熱情的教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