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

機艙裡的旅遊醫學


2018 年台灣爆發一名男子至泰國旅遊時感染麻疹,但仍搭乘虎航至日本沖繩旅遊,繼而引發麻疹群聚傳染。在機艙的密閉空間裡,一些由空氣或飛沫散播的疾病,都有可能導致同艙旅客的大規模感染,除了傳染性疾病,搭乘飛機和許多健康議題相關,例如氣壓與濕度造成的不適、經濟艙症候群、時差等。


傳染病


流行性感冒、肺結核、麻疹、德國麻疹、水痘、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疾病,都有可能經由空氣和飛沫而散播,這些疾病大部份都可經由疫苗來預防。雖然台灣疾管署針對嬰幼兒進行全面疫苗接種,但是保護力會隨著時間而遞減,成人應在出國前至家庭醫學科門診諮詢,了解是否需補接種疫苗。

由於疫苗接種後需要約兩週,人體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和保護力,若太晚接種,或者沒有接種就搭乘飛機,仍有感染的危險。針對這些疾病的物理預防,如口罩、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摀住鼻子和嘴巴,都是不可或缺的自我保護。

氣壓


在飛行期間,飛機機艙壓力通常保持在 0.7-0.8 大氣壓的範圍內,大多數健康旅行者不會注意到任何影響。然而心肺疾病的患者,特別是需要氧氣補充設備者、腦血管疾病、貧血症的病人,會加劇潛在的不適。

此外,在相對低壓的環境,人體會有一些不舒服的反應。例如耳咽管負責中耳跟鼻咽腔之間的壓力平衡,在飛機起飛跟降落的時候,如果耳咽管沒辦法適度的發揮作用,就會覺得耳朵脹脹鼓鼓的,甚至會影響聽力,尤其是小孩子的耳咽管比較細,特別容易在這時候覺得不舒服。解決方法其實不難,可以嚼一點口香糖,或是吞口水、吃點東西,讓負責耳咽管開關的肌肉收縮,促進耳咽管通暢。

濕度


飛機上很乾。我們環境中的相對溼度大約是 70-90%,但是在飛機上只剩下 10-20%。這麼乾的環境,皮膚會失去水分,變得乾燥沒有光澤,所以保濕很重要。

此外眼睛和呼吸道黏膜太乾,也會造成不適。有些人會忘記把隱形眼鏡摘下來就坐飛機,因為軟式隱形眼鏡要吸收很多的水分,才能夠維持原本的形狀,當空氣中的水分變少了,眼角膜被吸收的水就更多了,可能會發生坐長途飛機之後,隱形眼鏡貼在眼球上,很難拿下來。

經濟艙症候群


一般商用客機,為了要盡可能提升載客量,所以把座位的前後排間距壓縮得非常窄,如果曾經在飛機座位上彎腰撿東西,就會發現幾乎一動就被前面的椅背擋住。這麼狹小的環境裡,不太能夠活動,再加上喝的水不多,血液的黏稠度變高,靜脈血比較難回流,一旦成靜脈血栓,就會造成經濟艙症候群,嚴重時會呼吸困難。

另外年齡較大(特別是 40 歲以上)、肥胖(BMI ≥ 30)、服用雌激素、懷孕、曾發生靜脈血栓、癌症、嚴重的內科疾病(如充血性心衰竭或腸炎)、剛動過手術、創傷等等,都是經濟艙症候群的危險因子。除了原本該使用的藥物之外,適度補充水分、適度離開座位活動,都能減低發生的機率。

時差


由於飛機常會飛越好幾個不同時區,當外在的時間與內在生理時鐘週期差得越多,就越容易產生時差的問題,導致失眠、疲勞、頭痛、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和抑鬱等負面情緒。

最自然的時差調整方式,是在旅行的一開始,就根據目的地的時間作息,可以在一上飛機,就把手錶調整到當地時間,並且儘量安排日間活動,以利用身體自然的晝夜節律調整機制,適應新的時區。

此外,有許多研究探討褪黑激素是否對時差的調整有所幫助,結果顯示應有助益,但仍不清楚是因為調整了生理時鐘,或僅僅是因為助眠的效果所帶來的幫助,也有藥物可藉由調控褪黑激素的受體,來達到助眠與改善心情的效果。是否需要服用藥物,應和醫師作充份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