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5

和小孩談生死:我的第一套生命科學繪本



我的第一套生命科學繪本」由細谷亮太醫師監修,最令人驚訝的是除了生物學的科普知識,也帶入了死亡的議題、與其他生命之間的互動,討論的深度和呈現的方式,都是目前童書繪本中少見的。

感謝親子天下與蔡依橙醫師,在書本即將上市之際就讓我們先睹為快,而且和另外三個有學齡兒童的家庭,試辦了一次大人小孩共同參與的線上讀書會。全家一起閱讀的過程,不只小孩有收穫,也激發了大人對書中議題的深思。

生命從哪裡來


第一冊的內容是三冊當中最符合當初想像的,從生物學的角度,以動物的誕生出發,延續到人類孕育生命的過程。書中也提到地球最開始如何從高溫到形成海洋,從單細胞到現在豐富的生態系,從哺乳類出現到演化出智人。


書中也以瀕臨絕種的動物和已經消失的恐龍為例,討論演化與適應的概念。自己對智人出現的概念,是一直到讀完人類大歷史一書,才變得清晰。受到各種討論演化的插圖影響,總被誤導人是一路上慢慢改變樣貌,發展到現在的模樣,但事實上智人一出現,外貌就是現代人的樣子,而原始的其他人種則慢慢被排擠離開了演化的舞台。人類未來會如何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小孩子各式各樣的想像。

對小孩子而言,由於已具備基礎概念,所以精卵結合、血型、遺傳、細胞甚至 DNA 這些名詞,都不算太生疏。女兒最喜歡的一頁是討論生命的形狀,因為她覺得自己的生命是圓形,可以到處去喜歡的地方。討論時她也一一發表對家人生命形狀的想像。

生命為何結束


第二冊的內容讀來心頭一凜,因為已經開始觸碰到死亡的議題。以寵物貓咪作為開頭,介紹了世界上每種生物的壽命都不同,太太對於玫瑰只有 10 年的壽命感到很訝異,因為想像中植物只要不斷有養份日光和水,都能一直活下去。


接著作者進入正題,討論兒童的死亡。想起住院醫師時期,有一陣子白天在新生兒中重度病房,晚上在安寧緩和病房值班,生活就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來回擺盪,但不管在什麼位置,生命都有可能因為種種可預期或未知的原因結束。

如果沒有跟小孩討論死亡的問題,那他們第一次學習的機會,很有可能就是親人真正死亡的時候,就像自己兒時一樣。有醫療背景,更能用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和小孩聊這方面的話題,也不太會有禁忌。

讀書會當天,陳怡孜醫師問起生命只剩半年該怎麼辦。我記得大學時曾有一次小組討論,大家也聊著相同的話題,共識大約是豐富生命的體驗(如旅遊、美食、閱讀)、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和自己真正在意的人共度最後的時光,小孩們的想像大致雷同。

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一書有提到大象和老鼠雖然壽命不同,但一生的心跳次數都差不多,似乎也意味著對時間的感受,隨著心跳速率而有不同。的確同樣半年,對小孩和大人而言的主觀長度是不一樣的,也許改成問生命只剩半個月,更能激發他們的危機感和想像。

討論死了以後會去哪裡的部份,輕輕觸碰了一點各種宗教對生命的解讀,有的說法是輪迴、有的是天堂或地獄,但也有完全消失這個很理性的說法。實體的生命會流逝,但曾經活過的證明會永遠留存,這部份讓我想起了電影可可夜總會裡,「被完全遺忘才是真正死亡」的詮釋。網路時代曾經留下的文字、想法,彷彿也是以另一種生命的形式,如電影一級玩家般在虛擬世界中不朽。

面對生命的終點,讀書會時陳俐君醫師提到大體捐贈的議題,喚起了自己在養成過程當中的記憶。討論遺體處理的各種方式時,我想到有公司提供骨灰加工做成鑽石的服務,不失為一種美麗的謝幕,頗令人心動。

生命很寶貴嗎



第三冊開始討論與其他生命之間的互動。我們吃的食物,都曾經是另外的生命,意味著延續一條生命的同時,也犠牲了更多的生命,這是現實也是必要之惡,但不該視這種犠牲為理所當然,而是帶著一點感謝和珍惜的心情,好好看待手上的食物。

科技已經進步到直接在實驗室生產人造肉,當全面普及的這天到來時,究竟要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吃肉這件事呢?現在基於人道立場的素食者,可以吃人造肉嗎?這是我閱讀這個部份想到的議題,已有點進入哲學思辨的範疇了。

第三冊的最後一段,深入提到傷害別人、結束別人的生命、結束自己的生命,把繪本的議題高度拉升到新的層次。活著是理所當然的事嗎?生命到底是脆弱還是頑強?有辦法不和其他生命連結而活著嗎?每天對生命是否都帶著敬畏和感恩?作者並不試圖直接給予答案,而是以一張漫漫長路的圖片作結尾,下一步會去哪裡、會遇到什麼、得到什麼答案和啟發,就有待讀者們自己去探索。